系統模型與模型化技術(1)

2024 年 3 月 25 日 星期一(已編輯)
3

系統模型與模型化技術(1)

模型及模型化概述

模型及模型化的定義

模型是現實系統的理想化抽象或簡潔表示,描繪了現實系統的某些主要特點,是為了可觀的研究系統二發展起來的。

模型的特徵:模型是現實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它是由那些與分析問題有關的因素構成;它表明了有關因素間的相互關係。

系統模型是現實系統的替代物,是為了描述現實世界的一個抽象。模型反應了系統的主要組成成分、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在運用條件下的因果作用、相互關係。

模型化就是為了描述系統的構成和行為,對實體系統的各種因素進行適當篩選後,用一定方式(數學、圖像等)表達系統實體的方法。

模型化的本質、作用與地位

模型化的本質在於利用模型與原型之間某方面的相似關係,在研究過程中用模型來代替原型,通過對模型的研究得到關於原型的一些信息。

模型化的作用分為三點:

  • 模型本身是人們對客體系統一定程度研究成果的表達,這種表達是簡潔的、形式化的。

  • 模型提供了脫離具體內容邏輯研議和計算的基礎,這回促使科學規律、理論、原理的發現。

  • 利用模型可以進行「思想」實驗。

模型化的地位:模型的本質決定了它作用的局限性,模型不能代替對客觀系統內容的研究,只有在和客觀系統相配合時,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

模型的分類

模型分類示意圖

模型分類示意圖

構建模型的一般原則

  1. 考慮系統集合性

  2. 考慮信息相關性

  3. 考慮信息準確性

  4. 考慮系統層次性

建模的基本步驟

  1. 明確建模的目的和要求

  2. 對系統進行一般語言描述

  3. 弄清楚系統中的主要因素(變量)及其相互關係(結構關係、函數關係)

  4. 確定模型的結構

  5. 估計模型的參數

  6. 實驗研究

  7. 必要修改

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1. 分析法 分析解剖問題,深入研究客體系統內部的細節(如結構、形式、函數關係等)。利用邏輯研議方法,從公理、定律到處系統模型。 如

  2. 實驗法 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利用邏輯歸納法到處系統模型,數理模型法是典型代表。實驗法基本分為三類:模擬法、統計數據分析(如線性回歸法)、試驗分析。

  3. 綜合法 重視實驗數據又承認理論價值,將實驗數據與理論推導統一於緘默之中。實驗數據與理論不可分割,沒有實驗就建立不了理論,沒有理論推導就難以得到有用的數據。通常使用演繹方法,從已知定理中導出模型,對於某些不詳之處則利用實驗方法來補充,再利用歸納法從實驗數據中搞清楚關係,建立模型。

  4. 老手法 主要為德爾非法。通過專家們之間啟發式的討論,逐步完善對系統的認識,構造出模型來。在社會系統規劃、決策中是常用的方法。

  5. 辯證法 其基本觀點是:系統是一個對立統一體,是有矛盾的兩方面構成的。矛盾雙方互相轉化與統一乃是真實情境。同時現象不是本質,形式不是內容。因此必須構成兩個相反的分析模型。相同數據可以通過兩個模型來解釋。這種方法可以防止片面性,結果優於單方面的結果。

模型的簡化

  1. 減少變量

  2. 改變變量性質

  3. 合併變量(集結)

  4. 改變函數關係

  5. 改變約束條件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