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2024 年 4 月 11 日 星期四(已編輯)
4
這篇文章上次修改於 2024 年 4 月 12 日 星期五,可能部分內容已經不適用,如有疑問可詢問作者。

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她生他,疼愛他,管著他。 而他也反过来把愛傾注在她的身上,以致他簡直無辦法摆脱她,獨自去生活,真正愛別的女人。 ——《兒子和情人》

倘若欣賞過大部分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便不難發現其作品設計的主題關係主要有三種:人與戰爭、人與自然、人與人。

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折射出其內心深處的情感連結,這些情感往往與他們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在宮崎駿的创作中,對人與戰爭的描繪可追溯至其成長于戰后重建時期的經歷,以及家庭中經營飛機元件工廠的影響;人與自然的主題則體現了昭和年代他所沐浴的純淨自然環境,以及日本人對多神教自然崇拜的深刻印象。而本文將專注于探討宮崎駿作品中「人與人」,尤其是宮崎駿的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

這三個主題貫穿了宮崎駿的多部作品,有時一部電影會涵蓋多個主題,因此這種分類方式相對主觀,旨在突出各作品的主要側重點。人與人的關係作為普遍存在的主題,貫穿于宮崎駿的所有作品,尤其是在探討人物情感互動時尤為突出。

分析宮崎駿作品中的人際關係,首先要關注他塑造的各種人物形態,包括兒童、青少年、壯年和老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擔任主角或重要角色,而非男性。藝術家在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往往映射出自我生活的投影。宮崎駿的創作中,這種自我投射最為顯著的就是他與母親形象的關聯,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宮崎駿對於母親的兩種感情

宮崎駿六歲時,母親因病臥床,並在宮崎駿埋頭創作《風之谷》時逝世。由於這一經歷,在宮崎駿動畫作品中,往往會反映出他內心深處的一些情結。而在火美這一個角色中,我們亦可以分析出他內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宮崎駿本人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對於母親宮崎美子懷有諸多複雜的感情,因而他不斷讓自己的母親在電影中「活過來」——活在可愛的少女、堅強的婦人、慈祥的老人,而相對應的,他自己則時而是小孩子,時而時是少年。

宮崎駿作品中對母親的兩種投射,可以歸納出其對於母親的兩類感情:一類是孩子對於母親的依戀感情,一類是男性對於女性的愛慕欣賞。前者是能夠被世人所接受的,而後者則被視作「亂倫」,在通常倫理上為眾人不齒。而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男性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俄狄浦斯情結,他們對自己生命中第一位產生親密關係的女性總會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這一種感情會直接影響自身對於女性的觀點與看法。

宮崎駿電影中的自我性格投射

宮崎駿的諸多電影中都會在主角身上投射出自己的性格特點,這些性格大都源於他青年至壯年時期的經歷:

  1. 宮崎駿童年時期身體瘦弱多病,運動能力較差,性格內向自卑,多愁善感,腦內始終充滿幻想。

  2. 宮崎駿對於母親具備很深的依戀,長大後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女權主義傾向,但因從事動畫行業工作繁忙而在母親患病長期臥床時無法給予充分的照顧。

  3. 宮崎駿年輕時立志闖蕩漫畫行業,但因無法走出前輩作品的影子而「棄漫從動」轉型走上動畫製作的道路

這幾條經歷,投射到動畫中可以形成三種形象:

  1. 不成熟而需要成長或關愛的孩童形象。例如《千與千尋》中荻野千尋角色形象便是一個亟待成長的普通女孩。

  2. 保護女性的男性形象。例如《崖上的波妞》中的小男孩宗介,發自決心保護波妞並最終愛上她。

  3. 追求理想堅持不懈的青年形象。例如《風起》中獨自設計製造飛機的堀越二郎

宮崎駿電影中的母親性格投射

宮崎駿在其動畫中對「母親」性格的投射主要源於他自己的經歷與感受:

  1. 其作為孩童,對自己母親的觀察。正如前文所說,在宮崎駿六歲時母親變換上了重病而長期臥床。他在學校收到欺負霸凌後回家試圖與母親擁抱,但母親卻因無法翻身而拒絕。宮崎駿本人在內心深處始終渴求來自母親的愛與擁抱。正因為此,他會大量使用擁抱來表達感情與愛——正如在最新電影《蒼鷺與少年》的第三幕中,眞人與火美再度見面後會進行擁抱一樣——這是他與傳統意義上會用「月色真美」來含蓄表達感情的日本文化的差異點。

  2. 其作為男性,對於女性的觀察與互動。宮崎駿出生於 1941 年,經歷了戰爭與戰後重建的陰影,戰後日本一片廢墟百廢待興,國家對於女性的要求歲時代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開始崇尚剛強而幹練的女性,而宮崎駿印象中的母親恰恰符合這樣的女性群像。一個人的孩童、少年時代對個人的思想與價值觀影響巨大,那個年代女性的優良皮質直接影響了宮崎駿本人對於女性的審美觀,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儘管角色年齡不盡相同,但都具備獨立自主剛強的特徵。

具體來說,投射到宮崎駿動畫作品中形成了這兩種形象:

  1. 爽朗強悍而外剛內柔的中老年婦女形象。例如《天空之城》的海盜婆婆朵拉,心直口快,勇敢大膽,外表嚴厲而內心善良溫柔。

  2. 善良將槍獨立的少女形象。例如《風之谷》中堅強善良而大方的娜烏西卡,以及《蒼鷺與少年》中的火美。

不同階段的女性均能夠反映出宮崎駿價值觀中的女性優良品質。除了普遍的善良外,大量的女性角色也會具備強大的戰爭能力(《天空之城》中的朵拉)、勤勞的工作能力(《千與千尋》中的錢婆婆)、對人和世界的大愛(《蒼鷺與少年》中的霧子》)以及強烈的母性特質(《蒼鷺與少年》中的火美)。

結語

藝術家都是殯葬業者,他們一遍遍把苦慟、絕望、創傷埋在;然後掘出,再埋葬。 ——格雷厄姆·格林

宮崎駿為了紀念母親,屢次在作品中讓母親復活,化身為少女、婦人、老祖母,有時健康,有時疾病纏身。而他自己則不斷地融入作品中,化身為小孩、少年,有時撒嬌,有時保護。他在動畫中實現了現實中永不可能達成的夢想。

許多藝術家一生只說一件事。正如周星馳電影中含淚微笑的形象總是他的自我映射,宮崎駿的作品裡可能只有兩個主角: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就是他的母親。

他有時是個孩子,需要成長、陪伴和愛。有時他又是少年,需要夢想、愛情和守護。他是森林中嬉戲的小梅,離家闖蕩的琪琪,尋找自我的千尋,英勇的巴斯,堅毅的阿席達卡,善良的宗介,執著的天澤聖司,追夢的堀越二郎...

他的母親有時是純真的少女,善良、堅強、獨立。有時她是堅韌的婦人,強大、霸氣、執著。有時她又是老婆婆,刀子嘴豆腐心,急躁卻充滿愛心。她是直率無畏的朵拉,病弱溫柔的小梅媽媽,剛烈的艾伯西,古怪慈祥的辰婆婆,外表嚴厲內心善良的錢婆婆,溫柔且執著的希達,早逝的里見菜穗子,母性包容的娜烏西卡,強大而善良的珊,堅韌有愛的蘇菲...

1983年,宮崎駿的重要作品《風之谷》尚未完成,宮崎美子便離世了。美子離世時,兒子不在身邊,宮崎駿直至最後也未得到那份欠缺的擁抱。當時他滿頭黑髮,母親卻已是白髮蒼蒼。

2023年,宮崎駿的封筆作品《蒼鷺與少年》上映,此後便宣布退休。為了尋求母親的那份擁抱,他耗費了整整四十年,終於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了母親。此刻,他已白髮如雪,而母親在他心中依舊青絲綰鬢。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